
當慈心流動,你我的分別不在
原來,別人就是自己,自己也是別人
當我來上正念認知八週課時,整個人的狀態並不好。每天都提心吊膽,在工作上感覺備受威脅,甚至有一段時間,我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。在某些時刻,我甚至希望自己的眼睛再也不會睜開。
我還想再回來
我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,記錄了一位婦人的一生。她在二十幾歲時遭遇強暴,直到九十六歲接受採訪,她仍未離開過自己生活的村莊。一生之中,她始終被那段揮之不去的創傷困住。她提到,在她遭遇變故後,丈夫從未再正眼看過她。本該塵封的記憶,依然讓她泣不成聲。
紀錄片的最後一幕,她坐在家門檻前,凝視著遠方的山,自言自語地說:「這個世界紅紅火火,如果有下輩子,我還是會想再回來。」
一個超越經驗的存在空間
聽到這句話的瞬間,我的三觀(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)幾乎崩解。她怎麼會想要再回來?經歷了這麼多苦難,她不是應該生不如死嗎?為什麼還會願意回到這個世界?這個疑問,在我心裡迴盪多年…
直到在課程的某一天,我在過馬路時,忽然有了一個小小的體悟。多年來,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,而那一刻,某種深刻的理解突然浮現,帶給我極大的震撼——我們所經歷的一切,限縮自己的生命,但我們的存在本身,並不會因為這些經歷而被壓縮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,什麼是不生不滅。這是一種超越生活事件的存在空間,它不會因為痛苦或創傷而消失。以前讀佛經時,不明白什麼是不生不滅的。而在那當下,我體悟到:有一個存在的空間,它不受任何生命事件的影響,始終自在如是。
從情緒懸崖,到內在空間
過去,每當情緒襲來,我總覺得自己站在懸崖邊,隨時可能被情緒推下山崖,這讓我內心充滿不安。我曾經認為,對於激動的情緒,我是無能為力的,我沒有力氣去扛它,我需要有人來幫忙。
為了得到援助,我需要讓自己顯得足夠無助、無力,要讓自己歇斯底里,大聲吶喊,才能讓別人來拉我一把。然而,當期待外界的回應,未能按照我的期待時,我又陷入無力感的惡性循環。
現在,當恐懼來臨時,我能感覺到那個空間的存在,感受到有一個不生不滅的「我」。突然之間,緊張感減弱了,那雙彷彿掐住我脖子的手,似乎鬆開了,或者說,這雙手仍在我面前,但已不再真正勒住我的喉嚨。當有一個空間能夠容納情緒時,情緒突然間不再那麼激烈的轉動。
選擇保持距離,不再靠別人
當我發現有這個容納空間的存在時,情緒還在,可是沒有懸崖,不用再擔心隨時會掉落。情緒在,但我也在,我可以看著情緒上演,也能夠順著情緒的拋物線,看著情緒慢慢下去。
當我與事件之間有一個距離時,我就可以不把自己完全捲入在裡面。我是有選擇的,選擇跟事件保持距離。然後當我發現:自己跟事件有一個距離時,我還在,事件也還在,兩者之間有一種比較平靜的流動。
這時候,當你覺察到:你還可以「再等一等」,你可以等情緒的拋物線下去時,你就不需要去召喚別人。當你不需要去召喚別人,你也獲得一個空間,去聽別人可能需要什麼。
在練習中,如實存在的真相降臨
我是從日常生活中每天的練習,發現這個空間的存在。練習時,我聽著老師的指引,心漸漸靜下來,忽然間發現:那個空間就在那裡。一旦你發現它在那裡時,它就被你指認出來。
當它被你指認出來時,你就能夠把一部分的你,放置到那個空間裡面。這個正念的體悟,帶給我的,好像一個真相降臨。此刻,你不可能再去忽視它的存在。當有這個體驗時,我發現:真的有一種如實存在的感覺。
回到身體,小劇場靜止了
呼吸練習時,我感覺到氣息進入身體,呼吸慢慢變深時,感覺到後腦勺麻麻的,接著我感覺到,氣息又進入到腹腔。當我觀察這個呼吸,呼吸在身體裡面的流動,忽然間,就感覺到「我有一個身體」的這種感覺。
當看到我有一個身體時,我腦袋裡面的那個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小劇場,無時無刻都在上演的劇場,就會突然間被按了一個pause,被按下暫停鍵。
當慈心流動,你我的分別不在
慈心練習的體驗,對我來說影響深遠。在練習中,當我開始感謝自己時,感覺到全身發熱,彷彿充滿了能量。接著,當老師引導我們將祝福擴展給他人時,我驚訝地發現,那股能量的頻率竟然與先前感謝自己時一模一樣。
這樣的體驗帶給我深刻的體悟——原來,別人就是自己,自己也是別人。我頓時更深刻理解了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句話:「你怎麼看自己,不是真正的你,但你怎麼看別人,那才是真正的你。」
在團體中敞開,真實相遇
我從來沒有在團體課程中,做這麼多分享!團體中,每一個夥伴的分享都很樸實。在這個空間裡面,沒有職稱或社會地位,每個人都是卸下外在標籤,都是以真實的自己來到這裡。我突然間覺得,嘴巴可以打開了,心也可以打開了,開始願意去分享和傾聽。
第一堂課時,我和小美分在同一組。當她不由自主地流淚時,那一刻給我很大的生命感動。從她的眼神與淚水中,我看到她內心的飢渴——那種渴望找到某種可以支撐她生命的力量,或是一個她無法言喻、卻深切需要的依靠。她說不出來為什麼參加這個團體,但她整個人的存在已經表達了一切。
這個團體不過度探討每個人過去經歷到什麼,而是讓我們看到彼此的掙扎。從練習出發,夥伴以平等的姿態同行,在這個空間裡,生命彼此交會,如此真實、純粹。這八週下來,感受到在潛移默化中,大家都有某種深刻的轉變。
初次聆聽,一同經歷
當我聽到石老師說:「實在是很想再給大家多一點時間分享,但現在時間不夠…」我能感受到,他是真的想聽。他的每一次傾聽,都像是第一次聽見,我很驚訝他是怎麼做到的?老師已經聽過上百個人的分享,但每當有人開口,他的反應都好像是第一次聽到,都是第一次經驗。
當他聽到某個片段時,臉上流露出的驚訝,彷彿與分享者一同經歷了那個時刻,感受到同樣的震撼與觸動。這種投入與共鳴,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真誠與本真。他聽到時的驚訝,好像他也跟分享的人一樣,就站在他的生命歷程裡,一樣發生那個驚嘆號。
此外,每次上課前,老師與助教都會主動關心:「上週誰沒來,我們來關心一下。」這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。在我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中,讓我對人保持防備,當老師跟助教這樣特別去提點出來,這種正面關懷,是出於我對你的一種真誠好奇,不過多詢問的關懷。那一刻,我感覺到安全,而不是尷尬。我願意相信,這是一份真誠的關懷,這給我很真實的生命體驗。
看見自己,與他人開啟新的連結
這八週課,讓我看見自己,也看見別人。
這八堂課的豐富之處,不僅在於我釐清了自己具有一個存在空間,同時也校正了我跟他人之間的關係。
我開始意識到,自己能夠與其他學員做分享的這個改變,正是我自己跟他人,開展全新關係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