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石世明
健康人掩飾無常,將注意力放在往外追求上,活在社會成就中;
醒悟的病人接納無常,把握當下,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、聽到以前聽不到的聲音,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發現。
「以前去玩,和生病後去玩,很不一樣。以前覺得很多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,心裏很空虛;想要利用去玩、買東西來填補空虛,但一兩天效果就過了,空虛感又來了。
生病之後,我以感恩的心情過日子,感謝今天還有時間、體力可以去玩,還讓我有機會去一些地方,吃一些我想吃的東西。很珍惜那種心情,連吹到風的感受都很不一樣……做什麼事都覺得很幸福。」
疾病改變了一個人觀看生命的方式。許多病患很珍惜病榻中還能好好地喝下一口水,能對人家笑,還聞得到花香,還可以去海邊吹吹風……這些過去看似很微不足道的事情,卻是患者扎扎實實的「享受」。
一般人多將注意力放在往外追求上,活在社會成就中,生命看來充實又豐富,也充滿興趣和滋味。重病之後才發現,努力工作、熬夜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、想去那裏就去那裏、隨心所欲的生活……這些習以為常的能力,不再理所當然;從前所構築的自我現實(ego reality),原來是要有好的身體才算數。
無法回到常態、被迫離開原先所承擔的社會角色,往往是患者所必須經歷的大痛苦。
有一天,一位癌症病患前來尋求心理諮商,原來,他將一生的積蓄都裝在小包包裏,每天隨身攜帶,小心翼翼地保護著,就連睡覺也不例外。他感慨地告訴我:「沒想到一生所追求的東西,竟然這麼沒用……現在這些東西不僅幫不了我,還害我連覺都睡不安穩!」
當身體撐不住,財富、名利都將變得虛幻而不踏實。
然而另一方面,當人的心思與生活不再被社會情事所佔據,不再往外追求事業與社會成就時,這也意味著他正慢慢往內心靠近—
有人會思索:「我是什麼?」「我一輩子到底在追求什麼?」「如果生命有限,那我怎麼辦?」……
瀕臨感,讓生命真實了起來
體會到死亡並不遙遠,會讓人思索生命,不會將時間投射到無限的未來,而能把握當下,重新觀看生命。
身體的疼痛、症狀對生活的干擾,的確為病患帶來巨大的受苦;但另一方面,身體的敗壞卻也帶動病患去看到過去健康時所看不見的東西。
當人願意面對生命有限時,人生的優先順序就開始改變——以前認為工作很重要,現在身體最重要;以前朋友很重要,現在是家人最重要……
有位四十多歲的肝癌病患分享,她就讀高中的兒子利用假期來陪病,竟讓她連續兩晚都沒有入睡——原來,她是為「欣賞」兒子熟睡的臉龐而不捨闔眼。她還驚訝地發現:「以前被抱在懷裏的小嬰兒,現在怎麼突然像個大男生!」
「以前我只注重兒子的功課,現在才猛然發現,好像錯過了很多的東西。」原來,健康時的媽媽充滿社會成就的心,而重病的侷限,卻讓她看見兒子長大的臉。
健康的人掩飾無常;醒悟的病人學習接納無常、把握當下,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東西、聽到以前聽不到的聲音,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發現。那樣的當下即充滿了真善美,生命因而立體、真實了起來。
「其實死亡並不遠」的瀕臨感,或許讓人不舒服,但也有積極正面的意義,它會讓人自問:「到底我要什麼樣的生命?」
帶著瀕臨感的人,往往不會將時間投射到無限的未來,而是:「明天的事,明天再說。因為我沒有把握明天是不是會到來,我唯一能夠好好把握的,就是現在。」
從「心視界」,發現「新世界」
患病的人不只有生「病」,也生「智慧」。老天為每個人安排了不同的功課,能認真面對、向自我內心察照,將能體會慧命成長的喜悅,甚至活得比健康人更真實、更幸福。
有一位患者,在三年之內罹患三種不同的癌症;在第三個癌症發生後,她領悟到原來癌細胞是和她心中的怨恨糾結在一起的。
「『悟』這個字,是心和吾的結合;『醒悟』就是要去了解自己的心。」因此,她的心境逐漸由「怨恨」轉化為「感恩」。
外在身體的受苦,反而帶來內在心靈的開闊;重病讓她卸下了「社會自我」,也讓她赫然發現另一個真摯的「我」存在著,不因社會角色被剝奪而失去,反而因為內心的察照與徹念,活得很真實、很幸福。
生病前,她汲汲營營要多賺一些錢給孩子當作教育經費,但現在決意只留給孩子兩「ㄧˋ」——回憶和記憶。
當現代醫藥無法有效治癒疾病時,癌細胞恣意擴散到全身各處,病人氣息微弱、逐漸步入臨終……從身體的角度來看,這是受苦的過程。因此許多人面對生病的人,常會心生可憐。
但事實上,生病的人並不可憐。癌症患者的經驗告訴我們,病患不只有生「病」,也生「智慧」。不可避免的病,卻是讓「轉識為智」的動力。
美國安寧療護的大師Kubler Ross,把罹患重病到臨終看作是「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」。老天為每個人安排了不同的功課,能夠認真面對自己功課的人,總會體驗到慧命成長的喜悅。
記得剛進醫院工作時,我很不能理解為何病人往生後,病歷會被蓋上「Expired(過期的)」。人的生命應該是很尊貴的,怎麼過世之後就只得到這一個字?
陪伴病患一段時間後,才發現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就好像帶著一個「空瓶子」而來,隨著人慢慢長大,各種能力和成就也裝入瓶子裏。
因為社會自我是有「使用期限」的,隨著人身使用權的到期,所有外在有形的物質也都將過期。臨終生命成長的功課,就是把瓶子裏的東西一樣樣取出來。
有的人從瓶子裏拿出東西還蠻容易的;有的人卻是轟轟烈烈,萬般不能接受。許多病人和家屬都說,有形的物質容易捨,無形的親情卻是很難捨。
人生在世有愛也有怨,有親情也有心結。結怨的夫妻,臨終的功課是如何「說抱歉」;恩愛夫妻的功課是如何「說再見」。如何割捨和完滿這個有限存在的人間情愛,也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功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