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石世明臨床心理師
從「雙層擾動模型」了解正念對失眠的幫助
🔍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越是期待入睡,大腦就越轉個不停?
躺到床上後精神越好,想平靜,卻越焦慮?
躺到床上後精神越好,想平靜,卻越焦慮?
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。很多失眠者都曾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。 這篇文章,帶你從一個簡單卻重要的「雙層擾動模型」出發,理解為什麼失眠總是揮之不去,正念如何幫助我們鬆開這份糾結。
將正念融入睡眠治療
Jason C. Ong 博士是美國首位將正念融入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」的臨床心理學家。他在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取得博士學位,並於史丹佛大學完成行為睡眠醫學的研究員訓練。目前持續在行為睡眠醫學領域進行臨床與研究工作。
Ong在 2012 年提出具指標性的「雙層擾動模型(Two-Level Model of Sleep-Related Arousal)」,說明:真正讓我們睡不著的,不是那些想法本身,而是我們對那些想法的反應方式。
雙層擾動模型:失眠不是你太敏感,而是太糾結
✅ 第一層擾動:你對睡不著的自然反應當你躺在床上,腦中開始浮現「如果睡不著怎麼辦?」或「明天表現一定會受影響?」這樣的想法時,你正在經歷的是第一層擾動(Primary Arousal)。這種擔憂和睡眠直接相關,這是人對壓力或睡眠期待所產生的自然反應。
✅ 第二層擾動:你對這些想法的情緒與評價
但更關鍵的是接下來的反應─「我怎麼又失敗了?」、「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」、「為什麼只有我會這樣!」這些對「還沒睡著」產生的評價、自我責難的情緒反應,就是所謂的第二層擾動(Secondary Arousal),而這正是導致失眠惡化與持續的關鍵。
✅ Ong 指出:真正困住我們的是第二層糾結,而非第一層的念頭。
正念:不再與失眠對抗
正念的核心不是要你「強迫自己放鬆」,而是練習一種溫柔而有距離的觀察。透過呼吸覺察、身體掃描或當下定錨的練習,正念幫助我們:- 辨識焦慮、擔心、自責…等擾動的念頭與情緒
- 不立刻對這些念頭做出反應,而是學會先停下來觀察它們
- 接納、包容「我一定要睡著」這種控制式的信念
請帶回三個提醒
- 你不是「想太多」,而是太努力想控制這些想法
- 正念幫助你與焦慮、擔憂保持距離,不再被它們牽著走
- 好眠並非來自努力控制,而是源於你和與身心重新建立溫柔自在的連結
📚 參考文獻與原始模型圖
Ong JC, Ulmer CS, Manber R. (2012). Improving sleep with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: A metacognitive model of insomnia.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, 50(11), 651–660.DOI:10.1016/j.brat.2012.08.001
PMC:PMC3466342

(圖示來源:原文 Figure 1──Two-Level Model of Sleep-Related Arousal)
5/14起每週三晚,石世明老師帶領『正念好眠八週』視訊課程,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