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石世明臨床心理師
 
頭腦沒有關機 身體無法好好休息
 

🔍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躺在床上應該要睡覺,腦袋卻還在思考、擔憂、想個不停?
醒來後回想,好像有睡,又好像整夜醒著?
 
這是因為你真的還沒進入「關機模式」,這篇文章帶你從「皮質喚醒」(Cortical arousal)的角度,理解為什麼失眠的人總感到自己好像沒有睡飽。

 

大腦皮質過度活躍

Michael L. Perlis 博士是美國行為睡眠醫學領域的重要學者,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,並擔任該校睡眠心理門診主任。他在1997年提出具開創性的失眠神經認知模型(Neurocognitive Model of Insomnia),指出:即使身體看似入睡,失眠者的大腦仍可能維持高頻訊息處理狀態,特別是額葉皮質持續活躍,導致「主觀覺得沒睡」的現象。此觀點顛覆了以往將失眠視為單純焦慮或行為問題的看法,奠定「過度喚醒失眠(Hyperarousal Insomnia)」的理論基礎,指出失眠者的困擾來自大腦未能成功「關機」的神經狀態。
 

身體看起來睡著了,大腦卻還醒著?

身體看起來睡著了,大腦卻還醒著?
在一般睡眠中,大腦會由高頻腦波(如β波)逐步轉為低頻慢波(如θ波、δ波),進入具有修復功能的深層睡眠。但根據神經認知模型,失眠者即使入睡,額葉皮質仍持續活化。此部位負責決策、注意與思考,代表大腦仍在運作。研究指出,失眠者在睡眠中高頻腦波(β、γ波)明顯偏高,這正是「人睡了,腦卻沒停」的神經訊號。
睡眠檢測儀器顯示你入睡了,但你並不相信
失眠者常說:「我根本沒睡著」,即使睡眠腦波(PSG)顯示已經進入睡眠。Perlis 博士提出關鍵假設:這並非錯覺,而是失眠者大腦在睡眠中仍在處理資訊,此時對外界略有感知,對內在思緒仍保持覺察,形成「醒著的睡眠」。這現象說明:我們覺得自己是否有睡,其實與大腦是否關機更有關聯。
焦慮可能不是主要原因
傳統觀點常將失眠歸因於焦慮,但Perlis 博士提出顛覆觀點:焦慮可能是大腦活化的結果,而非失眠的原因。換言之,不是焦慮導致你睡不著,而是大腦沒有進入休息模式,才導致焦慮、擔憂與反覆思考。頭腦關不了機,進一步讓失眠者懷疑「我等一下還能不能睡著?」這些想法又讓皮質喚醒持續下去。
 

正念降低皮質過度擾動

正念的目的不是讓你立刻入睡,而是透過有意識的練習,幫助大腦從警覺與處理狀態,逐步轉入沉穩,讓皮質喚醒自然降低。
✅ 覺察大腦還在處理事情
正念練習幫助你脫離自動化認知活動,例如透過正念呼吸、身體掃描等方式,將注意力從思緒拉回當下。當大腦不再持續輸入訊息,皮質活動自然降低。
✅ 中止與焦慮、控制之間的反應循環
皮質喚醒也來自「對失眠的反應」。當心回到當下,發現念頭來來去去時,學會先停一下,先觀察,再選擇「不跟隨」,這是讓大腦降速的關鍵轉捩點。
✅ 接納:讓身體進入非防衛狀態,重新啟動修復機制
大腦是否「關機」,與你是否能停止「與念頭對抗」有關。接納擔憂與想法,不再纏鬥與之同在,讓副交感神經逐漸主導,身體脫離警戒、回到修復。
 

請帶回三項訊息

  • 大腦無法關機,是失眠循環的根源
  • 放下對抗與控制,慢波才會來敲門
  • 正念讓身與心,在睡前重回修復節奏

📚 參考文獻

Perlis, M. L., Giles, D. E., Mendelson, W. B., Bootzin, R. R., & Wyatt, J. K. (1997). 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: The behavioural model and a neurocognitive perspective.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, 6(3), 179–188. https://doi.org/10.1046/j.1365-2869.1997.00045.x

  5/14起每週三晚,石世明老師帶領『正念好眠八週』視訊課程,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