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石世明臨床心理師
 
睡覺時間到了 身體還在高速運轉
失眠,其實是你身心還沒從白天的節奏裡離開
 

🔍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明明有了睡意,躺上床卻發現:心跳加快、呼吸淺短、肌肉緊繃,腦袋還在運轉。
身體像還沒「收工」,一邊想睡,卻怎麼也睡不著。
 
多數人以為這是壓力太大,其實真正的關鍵是:整個身心節奏還沒「切換」過來。入睡不是「放鬆一下」就能做到,而是需要一整套生理系統的協調與降速。這篇文章將帶你理解:失眠,不只是想太多,而是身體還在執行白天任務的延遲反應。

過度喚醒模型(Hyperarousal Model)

Michael H. Bonnet 與 Donna L. Arand 是美國行為睡眠醫學與生理睡眠研究的重要學者,長期合作發表多篇經典論文。1997 年,他們提出一項關鍵觀點:失眠的根源,並非壓力過大或大腦持續活化,而是整個身心系統尚未切換到休息狀態。這個模型被視為行為睡眠醫學的重要轉捩點,突破將失眠歸因於心理因素的舊框架,首次將生理喚醒狀態(心跳快、自律神經失衡)納入治療思維,成為正念與放鬆訓練等非藥物介入的理論基礎。失眠者即使感到疲憊,身體卻仍依循白天運作節奏。總結來看:失眠關鍵在於,身體的喚醒系統與睡眠系統出現調節失衡,當喚醒佔上風,即使有睡意,身體也難以真正休息。

 

失眠,來自「生理系統還沒關機」

睡前,失眠者還處在備戰狀態
過度喚醒模式指出:失眠者的神經系統喚醒基準值比一般人高,如同引擎長時間高轉速運作,即使靜止,系統也難以迅速降溫,這種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原本只有在演講、奔跑或面對危機時才會出現的反應,失眠者卻可能一天 24 小時都處於這種低劑量的備戰狀態。失眠者的身體無法順利從白天切換到夜間節奏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很累,卻感覺「身體備戰的開關,關不掉」。
生理數據顯示:你的身體「還在上班」
Bonnet & Arand 的研究發現:失眠者的身體在夜間未能順利切換到修復模式,即使表面上已經入睡,體內的生理活動仍顯得過度活躍,例如:能量消耗率偏高(代表身體還在燃燒體力)、靜止時心跳依然偏快、自律神經中負責放鬆和休息的副交感系統作用不足。看似靜止的身體,其實「還在上班」。這些生理數據說明:失眠並非單純心理壓力太大,而是整個身心節奏尚未成功完成「白天轉夜晚」的切換。你的大腦也許想休息了,但身體還沒下班。
誰主導你的夜晚?睡眠系統還是喚醒系統?
Bonnet & Arand 提出:入睡不只是看你多累,也要看「誰正在主導你的身體」。想像:睡眠系統在「推你入眠」,但喚醒系統卻還「拉住你不放」。兩套系統彼此拉鋸,如同一邊踩油門、一邊煞車,身體陷入兩難。研究指出,失眠者的心率變異度(HRV)偏低,代表自律神經系統調節能力下降,難以順利從警覺轉入安定節奏,即使入睡,也難進入深層與穩定的睡眠。

 

正念不是讓你睡著,而是幫助你「切換狀態」

很多人「誤以為」,練習正念是為了放鬆、快速入睡,但真正的重點是─正念幫助你看見此刻的身心狀態。透過有意識的練習,不再對抗,不再自動補救,而是慢慢讓身體進入夜間節奏,也就是協助身體「換檔」,讓喚醒系統退場,睡眠系統才真正能接手。
✅ 讓大腦從壓力反應中抽離
失眠者一躺上床,常會啟動「擔憂→補救→焦慮」的反應鏈。透過呼吸與身體掃描等練習,正念能幫助你從這樣的反應鏈抽離。這不是壓抑,而是建立「不立刻反應」的空間,讓身心逐步從過度喚醒中鬆開來。
✅ 幫助副交感系統「重新上線」
研究顯示,正念呼吸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經活性,提升副交感神經主導的心率變異度(HRV),讓身體有能力從緊繃狀態降速。持續覺察自然呼吸,讓大腦與身體一起回到夜間的安定節奏。
✅ 培養新態度:不對抗失眠
失眠者往往對睡眠抱持強烈期待與控制,但往往「越努力,睡越不著」。正念不是教你「如何睡著」,而是教你「如何不與失眠作戰」。以接納當下的態度,你會鬆開焦慮的牽制,讓修復機制得以啟動。
 

請帶回三項訊息

  • 失眠者的身心還處在低劑量的備戰狀態
  • 入睡,要讓身體從白天節奏中切換出來
  • 正念協助身體「換檔」,讓睡眠系統接手

📚 參考文獻

Bonnet, M. H., & Arand, D. L. (1997). Hyperarousal and insomnia: State of the science. Sleep Medicine Reviews, 1(2), 97–10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1087-0792(97)90004-1

  5/14起每週三晚,石世明老師帶領『正念好眠八週』視訊課程,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