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加入「正念」的品質後,
我開始能清楚看見一朵花的輪廓、一段對話的情感、一次呼吸的細節,
讓我重新領略生活中的細微之美
Dolkar採訪、撰稿
呼吸,從放下控制開始
參加正念認知療法(MBCT)八週課程的契機,是來自心理師的推薦。當時的我深受強迫症困擾,「害怕掉東西」的恐懼佔據生活。每當離開一個空間,不管是餐廳、捷運、公車,我都會反覆檢查地面與周圍,深怕遺漏了什麼。即使知道自己並沒有帶什麼,也會無法控制地焦慮。這種強迫行為嚴重影響我的生活品質,更遑論與人交往或求職。於是我決定接受八週的練習,尋找一個可能改變的起點。
起初,我對課程充滿猶豫,擔心會不會太具有宗教色彩,但在第一次說明會中,世明老師以大腦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機制,清楚解釋焦慮與壓力反應,這種科學的解釋方式讓我放心不少。尤其老師提到:「不用控制呼吸,讓呼吸自然發生」這顛覆了我一直以來「呼吸就是要越慢越好」的觀念,「不控制」也成了我練習路上的重要提醒。
人際關係的復健之旅
分組討論時,會遇到不同年齡層、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學員。大家都很真誠地分享彼此的煩惱與擔憂,而最令人感到安心的是,這個團體充滿了不批判、不評價的氛圍。過去的我,不擅長與長輩互動,總是想在人際互動中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,也因為過度在乎他人的眼光,使我的表達變得僵硬而不流暢。在課堂上,我可以如實地表達當下的感受,因而感到自在與輕鬆,這讓我體會到:「做自己就是最大的解放。」
我也發現這樣的改變開始影響到我與他人的關係,尤其是與媽媽的互動。我媽媽個性急、情緒反應較強烈,過去的我們常因為看待事物的觀點不同而引發衝突。但現在,我學會在情緒升起的第一瞬間,先呼吸幾秒,讓自己冷靜下來。當我能拉開一點距離,不是在和媽媽對峙,而是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看,就比較不容易被情緒帶走。當我可以平和地向她表達我的想法,並提醒她不要被捲入情緒漩渦。媽媽很快地覺察到我的改變,並告訴我,這樣的提醒對她也很有幫助。
從「反覆檢查」到「如實看待」
每次練習的結尾引導語:「把此刻清楚的覺察,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刻。」這句話對我而言,是一股很大的力量。當我因強迫症再次陷入焦慮時,它常常浮現腦海,成為我穩住自己的一盞燈。
過去的我,總是不斷反覆檢查,無法停下來,例如洗碗時,我總會盯著水槽的濾網看很久、吃完飯後,還要拉家人一起幫我檢查餐具,深怕有東西遺漏,相當耗時又費神。
然而現在,當我又覺察到焦慮的升起,此時「焦慮」反而就像一面鏡子,成為我要覺察的對象。我可以在情緒團塊中,慢慢區辨出情緒、情境、想法。一旦我拉出距離,只是單純地看著情緒,沒有要消滅情緒,而是與它和平共處,我的焦慮反而減輕。如果我還是覺得需要檢查,我會融入「如實」的態度,有意識地「仔仔細細過一遍」,反而一次過關。
整體而言,檢查的次數減少了十分之一,消耗的心力也隨之減輕,如此可讓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,內心感到更輕盈,更能回到當下。
以信心與慈愛重新啟程
八週的課程結束後,最大的改變是生活品質的提升。我赫然發現可以做的事情變多了,更精確地說,是我的生活逐漸恢復到比較正常的樣子。以前光是出門前的檢查,就可能耗費我一個小時,現在我可以說走就走。
過去我曾自我解嘲,我的身體機能並沒有問題,心理上彷彿「殘障」,大腦像「跛足」一般,讓我在許多事情上都感到失能。如今,我重拾了久違的信心,可以出門與人交流,也可以開始找工作。
就在我練習慈心觀和自我悲憫,我才漸漸領悟到正念的下一步,是將一種柔軟的品質帶入覺察之中。當身體出現不適時,我能關愛某個器官如同並肩作戰的戰友,專注地感受它的狀況,理解它的辛苦,我們是彼此承擔的。我甚至能以感謝的眼光看待焦慮與恐懼,對它們說:「謝謝你們的出現,讓人類得以存活下來。雖然你們像蚊子一樣惱人,但也有存在的價值。」
清晰地看見當下的美好
正念對我的影響,如同調整底片相機的光圈和焦距。過去晃眼而過的日常,如同印象派的模糊色塊,雖然能幫助我處理日常事務,卻也錯過了許多美好。在加入「正念」的品質後,我開始能清楚看見一朵花的輪廓、一段對話的情感、一次呼吸的細節,讓我重新領略生活中的細微之美。
這八週的 MBCT 課程,對我而言,只是一個開始。期許自己帶著這份覺察與勇氣,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,用一顆更加清明的心,迎接每一個當下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