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正念: 古老智慧遇見當代心理學》深度對談(二)
以正念態度來覺察當下,轉化對生命的回應
正念不只是注意力的訓練,更是一種培養「心的氣候(the climate of the mind)」的修行:從無覺知的自動駕駛,到有意識的選擇與回應。
在這段對談中,Willem Kuyken 教授深入分享《正念黑皮書》的獨特之處——它不僅關注「注意力放在哪裡」,更關鍵的是:我們帶著怎樣的心來關注。
正念的真正深度,在於提升我們對內在氣候的敏銳度,從原本不自知地被情緒與環境牽引,轉化為一種帶著慈悲、耐心與勇氣面對生命的能力。這不只是個人的修行歷程,也是一種促進集體心理成熟與社會共好的力量。
馬嘉瞳老師(主持人):
教授,在《正念黑皮書》中,您不只談到「注意力的訓練」,更強調正念是一種心智成熟的歷程。我想請您進一步談談,注意力與心的態度之間有什麼關係?這兩者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成長,甚至群體與社會的走向?
Willem Kuyken 教授:
非常好的問題。我們常以為只要訓練好注意力,正念就會自動產生。但事實上,注意力只是入口,真正的轉化來自於我們如何使用它——也就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態度去覺察當下。
舉個例子:你打開手機,原本只是想回個訊息,結果不知不覺滑進App 大海,時間就這樣流走。這時候,你的注意力其實是被劫持的,而非有意識的選擇。
正念的第一步,就是察覺到這個轉瞬即逝的「被牽引」。關鍵在於:你是否能覺知到這一刻?並且,是否能溫柔地把自己帶回原本的意圖?
馬嘉瞳老師:
所以正念的第一步是「察覺」,知道自己當下的狀態,對嗎?
Willem Kuyken 教授:
沒錯,這是awareness(覺知)。但接下來的問題是:你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你的覺知?這就是我們在書中特別強調的。
我們常常像魚一樣,不知道自己游在什麼水裡。這水就是「the climate of the mind」,也就是心的氣候。這氣候可能是焦躁、敵意、懷疑,也可能是好奇、寬容與慈悲。但如果我們從未察覺,就無從選擇、也無從轉化。
馬嘉瞳老師:
這個比喻太棒了。就像魚不知道自己游在什麼水裡,人們也常不知道自己心裡住著什麼情緒和信念。那正念可以幫助我們「看清」這些嗎?
Willem Kuyken 教授:
正是如此。當人們開始修習正念,他們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氣候——是充滿恐懼、批判與逃避,還是充滿開放、信任與好奇?這些「氣候」,長期塑造我們如何看世界、感受世界,但卻也往往是我們從未真正留意過的。
馬嘉瞳老師:
那這些內在態度,是可以透過正念來培養與轉化的嗎?
Willem Kuyken 教授:
完全可以。《正念黑皮書》最獨特的地方,就是我們將「培養心的態度 cultivation of qualities of the heart」視為實修的核心。慈心、耐心、勇氣、好奇、同理……這些並不是裝飾,而是心智成熟的根本結構。
當我們帶著這些態度去練習,正念才會真正地深入身心,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靜坐墊上的活動。
馬嘉瞳老師:
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:正念不只是「怎麼做」,更重要的是「用什麼心來做」。這真的很不一樣。
Willem Kuyken 教授:
謝謝你的捕捉。是的,我們想讓這本書不只教你技巧,而是教你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自己、陪伴自己、與他人互動。當你意識到「the climate of the mind」如何影響一切,你會做出不同的選擇,對困難的回應也會不同,而你的世界,將會從此不同。
馬嘉瞳老師:
這樣的轉化,不只是個人的修行,也將影響家庭、學校,甚至整個社會。這是一種向外擴散的改變。
Willem Kuyken 教授:
完全同意。我們無法期待社會更有愛,除非我們自己先種下愛的種子。正念修行的終點,不是變成技巧高超的冥想者,而是成為一個能覺知、能溫柔地活著、並影響他人的人。
如果你渴望將正念落實到日常——歡迎加入我們的《正念黑皮書》實修精讀營,讓這部書不只是閱讀,更成為你內在轉化的起點。讓我們展開一場正念修習之旅,在變動不安的時代,找到一種穩定、清明與有溫度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