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正念: 古老智慧遇見當代心理學》深度對談(一)
融合東西方,開展內在成熟之路的實修藍圖
《正念: 古老智慧遇見當代心理學》(Mindfulness: Ancient Wisdom Meets Modern Psychology) 簡稱《正念黑皮書》是一部融合東方禪修智慧與西方心理科學的實修之書。它不僅教授注意力的訓練,更引導讀者覺察內在心境,培養如:慈悲、耐心、好奇等心智品質。
透過古老智慧與現代理論的交織,以及具體可行的練習架構,《正念黑皮書》所提供的,不只是知識,而是一條指向生命轉化與成熟的修行之路。
樸石學堂的馬嘉瞳老師,也是本書義譯者,特地邀請Willem Kuyken 教授,進行這次的深入訪談,為讀者細說本書的獨特見解與深厚的精神脈絡,引領我們透過正念開啟轉化生命之路。
馬嘉瞳老師(主持人):
開肯教授,當今談論正念的書籍與實修系統已非常豐富,特別是從傳統佛教脈絡出發的經典更是不勝枚舉。那麼,您認為《正念黑皮書》有什麼特別之處?這本書為當代人提供了哪些新的視角與切身可行的實踐方式?
Willem Kuyken 教授:
這本書的獨特性,在於它試圖將兩種看似迥異的知識體系——古老的佛教心理學與現代心理科學——深度交融,產生對話。佛教靜觀的修習已有數千年歷史,其修習技法細緻豐富,包括:專注力的培養、開放式覺察、慈悲與智慧的修煉。而心理科學則補足了對情緒障礙、認知偏誤與注意力機制的精確理解。例如,傾向憂鬱的人常受負面思維限制,看不到可能性;焦慮者則不斷預測未來威脅,難以平靜。心理學讓我們了解苦難的心理機制,而正念則提供一條穿越它的實修路徑。
馬嘉瞳老師:
聽起來,這本書不只是陳列東西方理論,而是嘗試將它們「編織」在一起?
Willem Kuyken 教授:
正是如此。我們不僅保留了禪修傳統的深度,也將現代心理學的洞見注入實際應用。這樣的融合讓我們能夠針對不同心理困擾,更精準地抽取出相應的修習方式。這不只是理論上的拼貼,而是一幅實用的心智地圖,幫助人們培養韌性,擴展內在資源。
馬嘉瞳老師:
我注意到,您在書中強調正念不只是注意力的訓練,更是一種「心智成熟」(inner maturity)的歷程。您能談談注意力與心的態度之間的關係嗎?
Willem Kuyken 教授:
當我們打開手機、被一個 App 吸引,原本只想傳訊息,卻不知不覺滑入各種資訊裡,這時,我們的注意力其實早已被外在環境牽引。正念的第一步,就是覺察這個被牽引的過程,並重新拿回選擇的主動權。
但更關鍵的是——我們如何帶著什麼樣的態度來關注與面對當下。許多人從未意識到自己內心的「氣候」(the climate of the mind)是什麼——是焦慮?敵意?懷疑?還是慈悲、好奇、平靜?就像一條魚從不知道自己游在什麼水中。我們透過正念,開始覺察這片心的風景,進一步培養那些有助於學習與身心健康的品質,例如:好奇、耐心、慈心與勇氣。
馬嘉瞳老師:
那麼可以說,《正念黑皮書》不只是一本教技巧的書,而是一張引領心智轉化的實修藍圖?
Willem Kuyken 教授:
是的。這本書的用意不在於教授更多技巧,而是點燃一種更深層的內在探索與自我關照。它希望幫助讀者不只是學會「怎麼做」,更學會「用什麼心去做」。在這個變動迅速、壓力劇增的時代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方法,而是一種全人式的存在方式——以覺知、慈心與智慧安住於生活,並溫柔地與這個世界連結。
如果你渴望將正念落實到日常——歡迎加入我們的《正念黑皮書》實修精讀營,讓這部書不只是閱讀,更成為你內在轉化的起點。讓我們展開一場正念修習之旅,在變動不安的時代,找到一種穩定、清明與有溫度的生活。